(总第787期)
中医对”生命”的关注,不仅在于身体层面,还体现在对生命与天地自然、社会人事和谐的注重。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,《黄帝内经》在宇宙、生命、疾病、养生等方面有大量经典的论述,展现了古代中国人认知生命的智慧。
12月21日,羊城学堂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、国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鹏解读《黄帝内经》,讲述该书的成书过程、精华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。一起来回顾!
讲座现场
主要内容
The Main Contents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,它代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。在讲座中,刘鹏主要讲述了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、内容和价值三方面。
一、成书:从哪里来?
刘鹏指出,《黄帝内经》并非从黄帝时代而来,并非一时一人之作,而是托名于黄帝,集结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,《汉书·艺文志·方技略》“医经”存其名。
今天,人们普遍认为《黄帝内经》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相加之和。这一说法来自于晋代医学家皇甫谧,他在《针灸甲乙经》自序中写道:“按《七略》《艺文志》: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,今有《针经》九卷,《素问》九卷,二九十八卷,即《内经》也。”其中《针经》与《九卷》《灵枢》为同书之异名。
刘鹏分享
然而,刘鹏通过仔细考证,发现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自序中将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并举,而未直接将二者合在一起称《内经》,说明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是单独流传的两本书;此外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,实即十八篇,不可能容纳今本《黄帝内经》一百六十二篇(《素问》与《灵枢》各八十一篇)。因此,今天我们所看到的《黄帝内经》并非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记载的《黄帝内经》。
读者认真做笔记
那么,今本《黄帝内经》(《素问》+《灵枢》)是什么样子呢?
刘鹏谈到,《素问》原为九卷,今所见乃唐代王冰整理的二十四卷本,共八十一篇;《灵枢》原为九卷,今所见乃南宋史崧整理的十二卷本,共八十一篇。
综上,《黄帝内经》成书、被“封神”的几个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:
1.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《黄帝内经》之名;
2.皇甫谧的“误判”及后世医家沿袭错误;
3.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价值以及对实践的有效指导。
刘鹏分享
二、内容:精华所在
《黄帝内经》非一时一人之作,内容较为杂乱,同一主题散见于不同篇章,同一篇章往往涉及不同内容,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许多内容可互见于彼此。
其中,《素问》经过唐代王冰、宋代校正医书局等整理,表面看起来较为整齐,一卷之内诸篇尚且大致主题一致;《灵枢》的篇章结构则显得乱一些,许多卷诸篇的内容主题也不容易看出逻辑关联。
刘鹏提到,正是因为《黄帝内经》内容杂乱,因此凝练主题词、精选条文、分类注释,便成为历代医家注释《黄帝内经》的重要方法。
刘鹏分享
在内容主旨方面,《素问》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、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为主,《灵枢》则主要阐发经络理论以及针法治疗。总之,《黄帝内经》在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、病因病机、治则治法、养生等方面皆已有大量经典论述。
在写作形式方面,《黄帝内经》整体为君臣问答式,除黄帝与岐伯外,《素问》中有雷公、鬼臾区,《灵枢》中有伯高、少俞、少师、雷公等。诸臣所讲的医理多有不同,不同的回答者或许代表了不同的医学流派。
读者认真听讲
三、价值:有何智慧?
1.天人合一
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,钱穆曾说:“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。”这在中医领域也有十分明显的体现。
比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》有言:
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”
中医在讨论生命时,不止于探讨身体的结构与功能,而是高度关注生命功能变化与宇宙时空变化的和谐一致。
刘鹏分享
2.生生之具
《汉书·艺文志》曰:“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。”“生生之具”的意思是让生命活得更好,生生不息。
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便已经有明确的关于解剖的论述,比如《灵枢·经水第十二》有言:
“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视之。”
但是,中医并不把解剖作为认知生命的关键。老子讲: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”对于鲜活生命的理解,不是解剖,而是细致观察其展现于外的动态生命征象。
讲座现场
3.异法方宜
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》谈到了“一病而治各不同”的具体情况,其核心观点是:同样的疾病,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域发病,罹患之人不尽相同,也往往因之呈现个性化的治疗差异。
4.不失人情
《素问·方盛衰论篇第八十》有云:“不失人情。”
刘鹏解释说,医学应当是有温度的,医生对待所治疗的病人,需要共情并且同情。
扫码观看讲座回放
互动问答
Questions and Answers
问题一:现代医学作为现代主流的医疗方式,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吗?中医养生作为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,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,中医是否能成为主流?
刘鹏:从现代医疗市场来看,西医所占份额远高于中医,那么中医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存在?因为中医是有效的,它能够解决一部分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。我现在出门诊的科室是广东省中医院的疑难杂症科,西医院是没有这样科室的。很多患者的病痛用西医的检查手段检查不出来,但是中医却能够有效治疗。
此外,西医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西医主张还原论,对生命的认知是一层一层打开来的,能观察到细小的东西,但对整体的东西就关注不到了。
读者认真听讲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西医为什么在医疗市场上所占份额这么大?因为它能解决大量传统医学(包括中医学)解决不了的问题。比如,肺结核这种病,古代叫做“痨”,如果古人得了肺结核,基本上医治无望。中国古代中医书中对于痨的治疗也有大量记载,但实际治疗效果非常差。中医有四大难症——风、痨、臌、膈,中医对于这些病都没有很好的办法。因此,传统中医对很多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,而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非常密切,发展速度很快,能够解决很多传统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今天中医院的临床治疗,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,中医和西医配合起来,患者能恢复得更快。因此,我一直跟学生强调要中西医结合。
刘鹏回答读者问题
问题二: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冬泳合适吗?
刘鹏:我们看中国古人画的人物画,画中人的肚子都比较大。今天很多人去健身房练8块腹肌,但是古人都只有1块腹肌,因为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1块腹肌。如果人们几天吃不上饭,1块腹肌的人可能比8块腹肌的人挺的时间更长。因此中医养生讲究自然而然。
我们说“冬藏”,意思是冬天就应该藏起来。对于古人来说,冬天没法游泳,因为冬天室外温度低,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跳进水里,身体应激后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。但在今天,时代发生了变化,冬天室内有暖气,游泳池是恒温的,人们就可以在室内游泳。中医倡导顺应自然,凡事要掌握一个度,但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变通。
讲座现场
问题三:请问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,是靠中医的望、闻、问、切还是靠西医的仪器给病人治疗呢?如果中医院的医生也靠仪器来进行诊断,会不会把我们传统的中医丢弃?
刘鹏:对于医生来说,不会西医寸步难行,比如我们医院门诊的处方系统,首先要下西医诊断,才能上传病例,如果西医诊断下不了,病例和处方都开不出来。所以在出门诊时,要先在西医角度明确患者患了什么病。此外,西医的检查看得比较细致,能够看到患者局部的一些问题,但传统中医就很难。比如病人如果患了结核性胸膜炎,每天晚上咳得厉害,没有痰,中医辨证肺阴虚,再怎么吃药也吃不好,但是给病人服用抗结核的西药,一般在很短时间内便能治好。
学中医的人必须要有望、闻、问、切的基本功,但也需要参考西医的诊断。中医一直是与时俱进的,比如在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中医不需要通过看舌头来进行诊治,舌诊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新诊断方法。所以,不要以为中医看了化验单就不是中医了,中医诊断一直在变化中。
读者认真听讲
推荐阅读
The Recomended Book List
《〈黄帝内经〉通识》
著者: 刘鹏
出版信息:中华书局,2024年
索书号:R221/796
馆藏地址:广州图书馆北7楼15列A面2架
《黄帝内经》(上、下)
著者:姚春鹏 译注
出版信息:中华书局,2022年
索书号:R221/499/[2]1、R221/499/[2]2
馆藏地址:广州图书馆北7楼14列A面5、6架
END
整理、编辑:邹也静
摄影:李浚
审核:郑爽
欢迎关注“羊城学堂”微信公众号